渦輪增壓發動機和自然吸氣發動機的爭議由來已久,尤其是關于油耗的爭議,因為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初衷是經濟省油,至少廠家宣傳渦輪增壓發動機是這麼說的。渦輪增壓和自然吸氣發動機車型如何選擇?很多朋友很迷茫,有的說這個好,有的說那個好,不知道怎麼選擇。
個人覺得最好的選擇還是看你自己,別人只能給你建議,決定權還是在你,不要花自己的錢,買別人喜歡的車。從實用的角度來說,還是建議,如果經常在城市道路上行駛,最好選擇自然吸氣的車輛,如果經常跑高速,最好選擇渦輪增壓的車型。
那麼,渦輪增壓發動機省油還是自然吸氣發動機省油,尤其是在城市行駛的時候,其實很多人也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其實根據大部分使用者的回饋,渦輪增壓不是特別耗油,但也不是特別省油。一般會比同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耗油多,但會比性能指標齊平的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省油不少。
常見的小排量渦輪增壓,如1.4T、1.5T發動機,可以達到目前2.4L、2.5L的主流水準,如果和這兩個排量范圍的發動機相比,自然吸氣發動機會更有優勢。城市道路上走走停停的情況很多,不需要渦輪做功來提高動力。從始至終大排量的動力輸出不僅更直接而且更線性,後期加速會更有優勢,這也是很多老司機喜歡的。
在2.0L發動機之前,可以說還有一戰的動力,因為之前的渦輪增壓器沒有現在這麼先進,需要一定的轉速才能正常工作。一般只有發動機轉速達到1800至2000轉左右才開始工作,動力輸出會有一定的延遲,會有一定的突兀感。2.0L的發動機一開始就有比較充足的線性動力輸出,所以在城市道路上有一定的優勢。
渦輪在行駛的時候,如果你深踩油門,給你的感覺就是別人在你後面踢你,然後跳出來,行駛中換擋頓挫感很強,適合喜歡激烈駕駛,對動力有要求的人。市面上常見的小排量渦輪,都是為了節省購置稅,減少排放,節省燃油的小排量渦輪。加油時渦輪機型一般是95號以上的汽油,油需要用合成機油,如果渦輪壞了,維護和更換費用相對較高。
先說自然吸氣車型。自然吸氣車型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順,小排量的自然吸氣車型平順,但同時動力也比較肉。習慣了渦輪增壓然後自然吸氣,感覺很不開心。沒感覺到任何加速,尤其是有CVT的,可以用肉來形容。大排量的自然吸氣車型很不錯。如果政策允許,我願意一直開大排量的自然吸氣車型。估計這個願望在國內可能很難實現。
在城市道路上行駛時,渦輪增壓車的溫度無法有效散熱,但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它的溫度會比城市低很多,因為高速行駛時自然風能可以幫助它有效散熱。一般家用車渦輪轉速必須在1500轉以上才能參與,但是城市裡經常堵車,速度根本上不去,渦輪根本沒什麼大用處,而且後期保養也不便宜。
比如渦輪增壓發動機對火花塞、機油、燃油標號的要求都比自然吸氣發動機高。但對于大部分量產乘用車的渦輪增壓器來說,更多關注的是低速時的低增壓,遲滯不明顯,重點是提高發動機的扭矩輸出。扭矩作為衡量發動機輸出功率的指標,對于功率指標衡量民用車在相對高速下的極限加速能力更有意義。
自然吸氣發動機是近幾十年來最成熟的發動機技術。因其性能穩定,故障率低,維護成本低,受到很多車主的信賴。這一點在日系車上可以得到很大的驗證,正是日系車將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到了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優勢。
美中不足的是,一旦發動機排量小,那麼進氣量就會減少,車的動力就會下降很多。這也是目前車市很多人對于購買搭載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汽車的擔憂。當車主過度追求性價比的時候,自然吸氣發動機的保有量在慢慢減少,但整體保有量還是優于渦輪增壓的。
再說渦輪增壓,其實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自然吸氣發動機上加一個渦輪增壓器。這只是增加發動機的進氣量來加速發動機,以彌補小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動力不足的缺點。德系車是車型的代表,是德系車給國人帶來了渦輪增壓的概念,也充分迎合了很多車主的心理。
但是渦輪增壓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人為增加發動機的進氣量,導致發動機缸體過熱,從而導致燒油,而且無法改善。有些渦輪增壓車型甚至從娘胎裡出來就燒機油,根本修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嚴重的時候甚至直接導致油變稀,性能下降,或者水箱直接沸騰。
事實上,調優越好,渦輪遲滯越不明顯;調教不好,渦輪車會有一段時間踩油門渦輪啟動,不踩油門也不會有大的變化。大概感覺是,踩油等渦輪開始加壓,渦輪壓力建立,進入一段平臺沒有太大的反應。自吸和自吸最大的區別是油門、車速、車速之間的非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