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馳電掣」是司們最熟悉的詞,高速駕駛或騎行的時候感受到耳畔呼呼的風聲,超越一輛又一輛的車,這種感覺非常的令人興奮;尤其是騎行摩托車更會感覺到刺激,當車輛處于失控邊緣的時候把車身擺正,感覺真的是「無與倫比」。
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膽子就小了,騎行摩托的時候不敢讓時速超過80km/h,開車的時候也不超速;有人說這樣開車還有什麼意思,難道好好活著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嗎?先來了解一個公式吧,KE=0.5×mv,這是動能的計算公式。
曾經身邊有一位騎行愛好者,騎行重機的時候會把時速飆升到200km/h,這個速度太嚇人了,一度勸他不要開這麼快但就是不聽;以後也不勸他了,畢竟從騎車改成騎鶴,說什麼都晚了。摩托車的整備質量會是多少呢?一般都只有兩三百斤,但也有重機車可以達到兩三百公斤,取150kg為參考吧,下面計算一下車輛以100、150、200km/h的時速騎行時的動能有多高。
M為質量,V為速度。
100km/h,KE=0.5×150kg×100,為75萬焦耳
150km/h,KE=0.5×150kg×150,為168.75萬焦耳
200km/h,KE=0.5×150kg×200,為300萬焦耳
數值已經非常誇張但並不好理解,從幾十萬到數百萬焦耳,這是個什麼能量等級呢?焦耳是動能單位,1焦耳可以理解為「讓1kg物體移動1米」,如果摩托車在騎行中撞擊到護欄或橋墩的話,巨大的動能會讓車輛與堅硬的障礙物相互作用到「稀碎」,司乘人員是不用再去搶救的,運氣好了能呼喇個整個的走,運氣不好就得用鐵鍬鏟了。
大多數摩托車的交通事故都是車輛碰撞到障礙物之後,車輛損壞,騎行車飛出去老遠;巨大的動能當然也包括騎在摩托車上的騎手,碰撞急停後的騎手所承受的慣性力會讓騎手飛出去,這一瞬間的慣性力就足以造成嚴重的損傷。飛出去後落地還會繼續滾動,每一次滾動都有可能是「死亡翻滾」,肢體的強度很難承受巨大動能和地面產生的相互作用力,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曾經騎行摩托的時候因避讓逆行的電動車,以時速50km以內的速度摔倒過,在護具齊全且車輛有保險杠的前提下,很幸運的很有壓到腿;然而就是這個偏低的車速加上足夠快的反應,結果也是騎行服稀爛、頭盔嚴重磨損,多少「受了點內傷」,這就是為什麼不建議超速騎行的原因,摩托車油門擰大了不是和其他摩托車競速,而是和死神押寶。
人能承受多少焦耳的動能?
講完摩托車再講汽車,了解人能承受的動能極限,在開車的時候就會保守得多。
有沒有看過拳擊比賽?想象一下如果被職業拳手打上一拳會怎樣吧,結果基本都會是「涼涼」;然而職業拳手一拳的動能也不過是幾到幾十焦耳,而汽車的整備質量是按照「噸」來計算的,假設一台總質量1.5噸的汽車以50km/h的時速駕駛,動能就是187.5萬焦耳,時速提高150km/h的話,結果是1687.5萬焦耳……算一算如果以這個時速撞擊到行人會怎樣吧。曾經有一個超速的案例很值得參考,某車在城市路段嚴重超速,直接把一輛轎車撞成了兩節,車內人員面對巨大的作用力結果也是可想而知。
汽車超速駕駛撞擊到行人或非機動車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撞擊到其他車輛或障礙物的結果也會很嚴重;碰撞測試的時速都比較低,但也有機構做過車輛的高速碰撞的測試,參考下圖,這就是結果。
超速駕駛汽車或騎行摩托車是和死神博弈,作為無神論者也不想要去嘗試這種不靠譜的博弈;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不論騎車還是開車,保持合理的限速駕駛都是最重要的;當然也不能低速蠕行,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龜速駕駛,有些司機為了省油會這麼開,但想一想如果被後方以相對高的正常車速駕駛的車輛碰撞,你自己的車要承受多少焦耳的動能吧。
卡車的總質量總能有幾十噸,撞擊動能會高到可怕;汽摩在高速公路都要遠離重卡,尤其是輕盈的摩托車,在重車駛過之後的正常橫風都能讓摩托車左搖右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