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日系車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經久耐用、省油、省心,不可否認這些確實是日系車的優勢,但相比優勢,日系車3大缺點才是硬傷,這也是很多日系車主,第二輛車不再選日系的主要原因。
縱觀日系車,會發現在汽車質量上形成兩個「極端」,像豐田、本田、日產這些日系車確實耐用又省油,口碑也不錯,銷量也是遙遙領先,但論造車水準,還要看謳歌、英菲尼迪、雷克薩斯,相比日系車在三大件上的造車水準,它的3大通病才是車主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畢竟缺點才是決定一輛車的關鍵因素。
痛點一、動力太肉,高速疲軟、方向飄
在動力方面,德系、美系車給我們的印象都比較深刻,它們普遍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而日系車,超8成以上車型都是使用自然吸氣發動機,渦輪增壓發動機通過壓縮空氣來增加進氣量,最終體現出來的就是功率和扭矩都遠大于同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
比如說,大眾朗逸,渦輪增壓發動機車型,排量為1.4T,發動機功率為110KW,最大馬力為150匹,峰值扭矩達250N.m,再來看看日產天籟,使用自然吸氣發動機,改款前2.0L排量,其最大功率也只有110KW,最大馬力和朗逸一樣均為150匹,峰值扭矩只有195N.m。
也就是說,日產天籟2.0L排量的車型,其動力性能僅僅和朗逸1.4T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動力持平,如果是同排量,只看動力性能,那國產車型遠遠甩開日系幾條街,這不僅是在參數上碾壓,更多是在駕駛中的真實體驗。
以前公司的公車分別是3輛卡羅拉和2輛吉利繽越,很多同事都覺得卡羅拉畢竟是豐田合資車,剛開始出差的時候,多位同事整天都搶卡羅拉,直到後來開過繽越,卡羅拉從來沒人去搶,兩年後全部公車都換成了國產車型。
用同事的話來說,卡羅拉動力實在太肉,自己車子時速110左右,對方時速略比自己快一點點,油門踩到底,一直和對方並排跑了1公里多還沒超過去,尤其是車裡有4-5個人的時候,整條路上的車都比自己的牛,如果車速到120左右,此時方向盤略微發飄了,虛位感很強,都不敢隨意變道,跑一趟高速,把他的雄心壯志,甚至自信心都磨沒了。
確實如此,跑一趟高速,兩款車型的性能體現得淋漓盡致,從發動機參數來看,同排量國產車完全碾壓日系車,即便是相同排量,相同發動機類型,比如思域1.5T版本與繽越1.5T版本,同樣是渦輪增壓發動機,依然是國產車型完勝日系車。動力方面,先來對比兩台車發動機的性能。
思域: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為95kw,129匹馬力,峰值扭矩為180N.m,搭配CVT無級變速箱,
吉利繽越: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30kw,177匹馬力,峰值扭矩為255N.m,搭配7擋濕式雙離合變速箱,
僅從發動機動力參數來看,國產車繽越就全面碾壓思域了,從實際駕駛中來看,動力性能上的差異,在城市道路中,正常用車確實沒太大區別,但是一旦跑高速、超車、爬坡、急加速等場景下,二者差距就出來了。
事實上,動力性能從來不是日系車所追求的目標, 首先,這需要從日本勤儉節約的文化說起,日本人一貫講究實用性原則,一輛汽車的動力性能,對他們來說,夠用足以,還可以節能減排,沒必要浪費,這一點和我們國人恰恰相反。
其次,日本車企普遍都有嚴謹的造車理念,對于新技術,開始都是持保守觀念,就像自然吸氣發動機,不僅僅是因為它能耗低,更多是因為自然吸氣發動機技術很成熟,面對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優異動力性能,日系車企一直持觀望狀態,直到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日系才偶爾推出幾款渦輪增壓發動機車型。
總之,就整體日系車型來說,動力性能遠不如同級國產車、德系等車型,動力肉,這是很多車主吐槽的主要原因之一。
痛點二、車輕、皮薄、漆面薄、不耐撞
論車漆薄,以前凱美瑞算是出了名的,有的漆面厚度居然只有100微米左右,要知道,對于家用車,漆面厚度是有一定規范的,10多萬以上的車,漆面厚度普遍都在120微米以上,凱美瑞卻遠低于這個標準,不僅凱美瑞,像卡羅拉車漆也僅僅在110微米左右。
日系車在三大件上優勢確實很明顯,主要得益于多年沉澱下來的技術素養,但在車身結構配置方面,始終堅持經濟實用的原則,非主要部件,能節約的地方從不浪費,這就有了日系車車皮很薄,整車也很輕,漆面較薄的不良口碑。
當然了,網上說日系車不耐撞,不安全,其實略有偏激,車輛耐不耐撞的標準,並不在于車皮薄,也不是因為車輕,主要還看車身結構和結構件耐撞性能,之所以看到很多日系車在碰撞中損傷很嚴重,其實,主要還是整車覆蓋件、鈑金受損變形較為嚴重。
比如引擎蓋、葉子板、車門等外觀部件,這些地方確實用料很一般,即使在很小的碰撞中,也很容易擠壓變形,造成受損很嚴重的情況,其實在車身結構方面,日系車也並沒有那麼差,尤其近幾年改進了不少,但整體來說,同級比較,仍然還是國產車更具優勢。
不過車漆薄,車皮薄確實給車主帶來很多煩惱,哪怕車輛在很小的碰擦中,漆面受損也會較嚴重,很多通過補漆筆等方式是無法改觀的,只有到維修店補漆,就像凱美瑞車型,很多車主回饋車身漆面起泡開裂,甚至生銹,就是因為漆面太薄導致。
車皮薄,在小碰撞中車輛外觀覆蓋件很容易損壞,如果破損嚴重的情況下,是無法維修的,只能找4S店更換,自然成本偏高,也因此,很多車主說日系車不耐撞。
痛點三、外觀、內飾用料、功能配置太「寒酸」
橫向對比多款熱銷卡羅拉、軒逸、凱美瑞等車型,即便是中高端車型的雷克薩斯也從來找不到美系的豪華感、德系的科技感,在外觀、內飾、NVH舒適性等方面日系車顯得中規中矩,尤其是隔音效果,很多車主都吐槽這一點,似乎過于節約,以至于顯得「寒酸」。
相比而言,國產車型在用料方面顯得很實在,同價位車型中,功能配置也是最豐富的,而日系車型想擁有同等功能配置,至少需要外加2萬以上。
說到底,這三個痛點皆來源于日系車優勢背後帶來的不足,一輛車要講究經久耐用、省油、省心,首先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方面,都會優先使用較為成熟的技術,這些成熟技術追求的是「穩」,越簡單的機械產品,問題就會越少,自然故障率也就越小。
這樣的優勢在10多年前確實很有用,如今多年過去,人們的追求高了,加之新技術層出不窮,在很多人眼裡,這些都慢慢「過時」了,隨之而來的是炫酷的外觀,豪華的內飾,豐富的功能配置,這些優勢日系車也有,只是把他們放在了中高端車型中,如雷克薩斯、謳歌等車型上。
總而言之,同級車型對比而言,日系車動力性能弱,舒適性偏差,外觀、內飾、功能配置等方面也沒有突出的地方,而日系車主要優勢在于發動機、變速箱的技術水準較高,偏向于使用成熟型技術,車型更多側重于經濟性,實用性,節能省油,保養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