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懸棺葬的形式在中國的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省均有發現,北方山西寧武也有少量出現。不過,這些懸棺主要集中于福建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威信等地區。
各地發現的懸棺,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懸棺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懸棺大多是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木,其上為人字坡蓋,屬於元、明時期。
由於和我國傳統的土葬形式完全不同,這種懸棺的建造工程極為兇險,所以,人們推測這種懸葬形式主要在古代的貴族中盛行。
那麼,這種神秘的懸葬形式又是怎樣產生的呢?那一口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具冷冰冰的屍骨,又是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呢?
懸棺是怎樣產生的?
生活在福建的佘族人,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佘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生下三男一女。後來他們全家遷居到鳳凰山生活。
因為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岩洞中。這種懸葬法被他的後代沿襲了下來,形成了古代佘族人的懸棺葬習俗。
佘族的「佘」字,古時寫成「輋」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這個傳說點明瞭古代佘族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但是,古代南方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會是這個傳說嗎?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懸棺葬並不是「死不落地」,而是落土而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懸棺岩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一種變化形式。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岩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岩洞裡,死後還應當葬回原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佈,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實行懸棺葬的少數民族都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且懸葬形式大都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這都說明懸棺葬習俗是一些習于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
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的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
至於將棺木高置於水旁的懸崖峭壁之上,主要是為了儘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後人也會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賜福和保佑。